《路在何方》哪些country是危险的 -paoding

《路在何方》、《警惕美联储降息》两篇

注:为什么设置成VIP才能阅读——价值保护。

《路在何方》

庖丁医命 2024-10-18

​​津巴布韦,这个国家上个世纪曾经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做“罗得西亚”。它曾经的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南非,有南部非洲“粮仓”之称。但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把自己干成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印出了世界上面值超越冥币的纸币。

南非,20世纪90年代以前,南非是世界发达国家中的一员,是非洲的老大。曾经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挤进了世界强国的行列,成为公认的准发达国家和世界第六大国。而如今的南非,失业率高达30.1%,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危险国家,在全球最危险的20个城市中,南非占了6个。

委内瑞拉,论真正的石油大国,委内瑞拉才是排名第一,其石油储量一度达到了2970亿桶,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在1950年时人均GDP世界排名第四,享有高度经济自由、轻管制、低税收、健全产权制度和稳定货币政策。如今,穷的吃饭都成为了问题。

阿富汗: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在六七十年代是个十分富裕的国家,经济实力排在全球前十位。那时候的社会非常西化,人民生活水平至少达到小康,被誉为“中亚的瑞士”。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国家一副繁华的景象。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就不用我介绍了。

伊朗:做为石油国家,曾经是世界上第九大富国,是世界上率先购买波音飞机的国家之一。还有曾经的伊拉克,其富裕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沙特。当时吸引了大量来自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劳工,其薪资水平在整个亚洲位居前列。我依稀记得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国内很多建筑单位的人员外派去伊拉克打工,然后回来的时候带回来各种电器,甚至有摩托车托运回来的。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这些都是高档货。

当然还有前苏联,这个曾经要与美丽国比肩,展开了“星球大战”计划,成为世界第二大超级大国的国家。

所有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曾经都因为时代与外力的影响,享受了工业文明带来的繁荣与富裕,他们都曾经像风口上的猪一样,被吹上天过。但是,由于这种改变不是来自自我基因的觉醒和进化,他们依然会快速退化为冷兵器时代的奴隶社会状态,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

这就像一个六根不净的人,硬把他拉进了庙里做和尚;一个滥情的人,非要他从一而终,结局都是可笑的。那些曾经的暴发户,因为偶然的机遇,吃到时代的红利,他们从赤脚下地的状态跃升为西装革履的样子,以为从此成为绅士和贵族,永享富贵和荣耀。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并没有改变泥腿子的基因,他们不明白财富是如何来的,他们并没有因为富裕就改变了愚昧、无知和粗俗。所以,我们总能看到那些被风口吹上天的猪,早晚都是要掉下来的;总能见证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世间的因果总是轮回不息,那些只依靠外力,没有经过自我蜕变和进化的个人或国家,是很难走出轮回的伟力的。

古人说,富贵荣华朝夕可得,只要运气好,天降横财的事情屡见不鲜。但要出一个贵族,却需要三代。也就是说,没有经过基因的筛选和革新,没有经过几代人的进化和自我改变,宿命的轮回将永不停止,直至被自然法则淘汰。

所谓以史为鉴,以邻为例,从以上这些国家的经历,我们其实基本可以想象到未来。也许在土地资源、经济形态、人口结构等各方面都有区别,就像人的外表会各有不同,但其实在本质上是类似的,在文化基因、管理模式、体制体系等方面都可以找到共通点,何况,他们还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很多人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找共同点,认为我们会走上日本道路,比如同样过渡发展了房地产;同样产能高速发展到过剩的地步;同样成为全球经济实力第二的国家;同样达到了人民富裕到各国去买买买的境况等等。所以,只要我们未来紧衣缩食,走上通缩的道路,然后像日本一样卧薪尝胆,埋头发展科技,度过还债周期,未来依然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和世界的发展。

但在我看来,这只能说是最美好的愿望。

用单个表面现象去推导结果,就像老张和小王二个人同时开饭店,然后倒闭破产了。但老张花了几个月时间就重整旗鼓,打了翻身仗,我们是否可以推导出小王也能重复老张的结果?这种刻舟求剑式的思维模式和逻辑推理,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如果非得从现象去推导结果,那么我们说美丽国在经历了1929年的大萧条之后,同样是经历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经济大萧条,但经过罗斯福新政以后,却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重新崛起了;而2008年的次贷危机发生以后,更是在1-2年间就改变了经济危机,重新走上正轨。那么,为什么日本会有失去的三十年,需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来还债和改变经济通缩呢?

经济发展只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发展的现象,并不能代表其本质的文化和制度基因,从某一个表面的现象去类比和推导未来的发展,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的。只有从本质上去推导其未来的发展逻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我看来,要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否有前景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只需看一个指标:这是一个“国穷民富”的国家还是“民穷国富”的国家?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普遍有钱,生活无忧,就会产生各种消费,会吃好的玩好的,会尽量去享受人生。消费上去了,企业生产就有积极性,商品就卖得掉。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商品要求也会更高,企业就会不断发展创新,用更好的商品和服务去满足消费者,于是企业的产品在世界上也更有竞争力,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关系。

而“民穷国富”则完全相反,政府不是消费者,不产生消费。民众没有钱去购买商品,企业就没有生产积极性,企业效益不好,就只能裁员,削减员工,于是民众失业,更没有经济来源消费,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政府有钱会干什么呢?在古时候,政府有钱就会加强军事力量,会穷兵黩武,会扩张版图;或者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在现代社会,政府有钱就会各种投资宏大的市政工程和面子工程,会全世界撒卝钱去拉拢小弟,会建立庞大的队伍去控制民众。在各种撒卝钱和投资的过程中,掌权者就有机会层层盘剥,形成腐败利益链,这些都是必然会产生的现象。所有那些“民穷国富”的国家,都是一个德行,大同小异。

在政府有钱的时候,民众还能分到些残羹剩饭,比如政府投资各类基建项目也能拉动就业,给民众一个创造财富的机会。一旦政府没钱了呢?就会从民众手里争夺财富,就会各种税收和罚款充实国库,就会与民争利,让民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中。最后全社会的财富都消耗完了,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就会开启平均分配原则,用各种票证来实施配给制度,维持民众的基本温饱,同时,还有可能进行对外扩张,转嫁矛盾。

天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历史的逻辑从来都是非常清晰的摆在那里。那些不能藏富于民的国家都是危险的,正所谓财产不能公有,权力不能私有,一旦反其道而行之,一旦人们执迷于所谓乌托邦的理想,将民众拖入贫困的轮回,那么贫困将最终让民众觉醒,并重置整个社会。

无论这个国家有多少财富,有多少资源,如果不能改变“民穷国富”的管理模式,那么都是没有用的,最终都会从神坛上跌下来。

一个社会的发展很多时候就像打牌,有人拿着一手好牌,却越打越臭;有人拿着一手差牌,但却能绝地翻身,越战越勇。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完全取决于他的免疫系统,有人身体素质好,生病了能快速复原,有人身体素质差,生病了恢复慢;还有人免疫系统脆弱,一旦生病了就会触发并发症,进入病入膏肓的地步。

因此,走日本道路是一个缓慢康复的过程,走美国道路是一个快速恢复的过程,走前苏联道路、津巴布韦道路、委内瑞拉道路则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过程,到底会走哪条路?聪明人应该会有自己的判断。

人们说“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同,幸福的婚姻都是相同的。”那么,我们也来看看那些不幸的国家是如何走向衰弱的。

比如前苏联的巅峰时期是1964年至1982年的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当时苏联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增长了2.42倍,这一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美国的发展速度,社会生产总值增长了1.46倍。然后到了1992年就经济崩盘,政治解体,似乎只花了不到10年时间。

还有70年代的委内瑞拉,当时的“石油规模”是伊拉克的两倍,几乎是美国的7倍,人民和国家都富得流油。然而1976年,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被国有化,1980年到1990年,委内瑞拉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崩溃了46%,到2018年,该国的通胀高达 2200%。

另外包括南非,曾是世界发达国家中的一员,是非洲的领袖,南非产品甚至挤进了法国、葡萄牙等国,倾销到整个欧洲。随着90年代曼德拉上台后废除种族隔离制度,黑人成为了“新权力阶层”。人们在分析其经济发展状况时,归因于其经济增长的果实没有普惠化,没有让民众富裕起来,反而加剧了贫富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低技能岗位不断消失,但黑人又没法从事高技能工作,失业与贫困陷入死亡螺旋,犯罪率因此飙升,大量高技能白人出走,南非的商业气候因此持续恶化。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很多人容易看到有形的事物,比如成杰思汗曾经横扫了欧洲大陆,比如现代战争中威力巨大的杀伤性武器,比如一代帝王的丰功伟绩。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会想到,在人类世界里,其实最危险、威力最大的东西并不是实有之物,而是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无形之物,才是真正在主导人类社会,推动或者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

比如纳粹思想,其来源被认为是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费希特作为德国爱国思想家,一生不断地宣传要求民众觉醒、抵抗法国侵略者。1806年,柏林被拿破仑占领期间,费希特发表了数篇《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激发了德国国家主义。也有人说,纳粹主义的思想来源于尼采的“超我”思想。不管如何,正因为有了这些思想理论的支持,才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残酷的二战。

再举个例子,能够统治中华民族二千年之久的即不是哪位帝王,也不是哪个伟人,而是儒家思想。正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二千年来如何战争与变革,都无法撼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固若金汤的儒家理论。乃至像印度、伊斯兰民族等国家的宗教情结,一直都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的抓住每个人和每个国家的命运。

可以说,人们只看到了在有形的社会、有形的战场上各种人类之间的争斗、纠缠,实际上这些矛盾,都来源于无形世界里思想的交锋和碰撞。就像一个人选择人生的道路,选择报考的学校、选择职业、选择爱人,选择朋友等等,支撑这些选择的,正是一个人的三观、性格等因素。而这些,则促成了一个人的命运走向。

从本质上来说,思想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是否合乎事宜尔?比如纳粹思想在当时的德国其实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必要性。二战前期德国经济衰退,人民穷困潦倒,一盘散沙,急需要有一种凝聚力的思想来鼓舞和激发人们的斗志。而德国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的国家主义思想正好契合了这种需求,于是在希特勒的煽动下,德国走上了经济复苏和种族主义的排外思潮。

这就像中医里面有时候针对病情需要用猛药,甚至要以毒攻毒,用砒霜来治病;或者西医有时需要用杜冷丁来镇痛。但砒霜和杜冷丁只是用来遏制病情发展的权益之药,不能做为常用药,不能用药上瘾,否则早晚把自己毒死了。

儒家思想也一样,孔孟之道能够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各种思潮中脱颖而出,成为治国之道,在当时也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春秋战国时代长期的诸侯割据和动乱导致人们传统道德观念的分崩离析,伦理纲常失序,而经过秦汉时期将各个民族大一统之后,国家急需要一种统一的思想来建立社会秩序的平稳,于是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从那个时代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他统一了各地区和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信仰,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同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流行其实也有其时代性和必然性,在二战时期帝国主义张牙舞爪的时代,个人在时代的伟力面前是如此弱小,只能期望集体主义来改变社会现状,通过集体主义来实现乌托邦社会,是那个时代理想主义者们的救命稻草。

但还是那句话,砒霜不能吃上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那些陈旧的思想就会成为阻碍时代进步的绊脚石。康熙乾隆这些帝王其实都是西学的受益者,他们当时知道世界上发生的很多大事情,包括法国大革命、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成果等等,他们应该看到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但为什么依然死守着陈腐的思想不愿变革?

在动乱的年代,集体主义发挥了巨大的动能,在面临外族侵略的国际环境下,团结才能抵抗侵略者,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那个时代是不能立足甚至被批判的,就像面对自然的灾害,洪水猛兽,个人自扫门前雪的行为是被人唾弃的,具有凝聚力的口号和高大尚的理想能轻易的打动人心,把人们团结到一起。

但灾难终会过去,潮水早已退去,在经历了近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之后,家园早已建设完成,人们重新富足起来。人类社会重整旗鼓,从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再到后工业化社会不断发展;人类迎来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也迎来了一个需要每个个人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然而,那些集体主义的国家和人们却依然停留在动乱年代的思维,固守着乌托邦理想、宗教理念或儒家思想,鼓吹着集体的力量和利益大于一切,将人们牢牢的捆绑在一起,这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

这就像买股票,趋势下跌的时候,就要抱有空头思维;趋势上涨的时候,就要抱有多头思维,否则是很难在资本市场立足的。很多事情其实简单到像冷了要穿衣服,热了要脱衣服一样自然,但人们出于欲望、利益、自私、习惯习俗等原因,被蒙蔽了最基本的常识,固执己见的一条道走到黑。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国家,如果不懂得与时俱进,不懂得因为身份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我,不会因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同步也增长了见识和观念,在二十岁时形成的观念和思想,到三十岁时没有改变,到四十岁了还是没有改变,到五十岁了依然还是二十岁的思维,于是我们说,这就是一个巨婴,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千年巨婴。

我对考古一直都很有兴趣,我想知道,几十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是如何在进化的道路上消失了,最终只有智人成为了现代人的祖先;我总在想,那些曾经非常辉煌的印加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甚至眼下火热的三星堆文明,他们是如何消失的?还有近代历史中那些生存了几千年的土著部落,比如典型的印第安民族等,他们都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

无论是因为侵略、战争、疾病或其他原因,造物都以一种汰弱留强的方式进行了物种的筛选。就像一场大病毒的流行之后,能够活下来的,都是天选之人,是一场基因与病毒对抗的胜利。假如没有这种筛选,那么这些有缺陷的基因会继续留存下来,并慢慢腐蚀那些优秀的基因,等到下一次风暴,会裹挟更多的人类被淘汰;假如把地球上的所有人类都比喻成一个个人体的红细胞,那么细胞必然需要不断的新陈代谢来焕发活力,淘汰那些陈旧的细胞,更新更多新鲜的细胞让身体保持良性的运行。

我不明白,一个一成不变的几千年的文明有什么可骄傲的?假如恐龙没有消失,一直生活到现在,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猴子根本没有机会产生进化。我不明白,一个不思上进的人,整天说着老子当年如何如何厉害的人,或者说自己爹妈怎么怎么厉害的人,有什么可炫耀的?那只不过是寄生在自己的幻想或者父母身上的吸血虫而已。

仔细去想想,所有的社会、国家、种族都跟个体的人一样,他们有自身的基因、性格、脾气、喜好等等,而大多数人产生悲剧的原因,都可以从个体本身去寻找到原因。比如贪得无厌导致的一无所有(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比如愚昧无知导致的无妄之灾(农夫与蛇的故事);比如刻舟求剑的迂腐;自相矛盾的毫无逻辑;掩耳盗铃的自大,乃至怨天尤人产生的精神内耗等等,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苦难与灾难都是与其基因、性格、观念、认知、思想和文化等相匹配的。

 

自由其实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根本的核心发展动力。自由代表了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的活力,而创新意味着科学发展力,意味着能够超越其他国家和民族,意味着能够超越自我的局限,意味着能够不断的突破生产力的限制,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物质满足。

自由并不意味着混乱、无序、失控。如果自由会导致混乱,那么我们这个宇宙早就乱成了一锅粥;如果自由会导致无序,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可能产生进化;如果自由会导致失控,那么我们生存的自然世界,这个完全没有人管制、没有人指挥的自然世界,早就崩塌了。

然而,二千多年以来,这片充满着庶民、草民、流民、贱民、刁民、蚁民的土地,从来都没有真正拥有过自由,有的只是一轮又一轮的暴力鞭挞、一个又一个的强权争霸,一批又一批的牛马和炮灰。人们不曾拥有过土地,不曾拥有过私产,不曾拥有过迁徙的自由,甚至不曾拥有过生育的自由。那围在这片土地上的基因和文化的城墙,那困在每个人心中的权力与金钱的枷锁,把人们隔绝在人类文明和自由发展的世界之外。

世界影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排名第一的电影,叫做《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一部关于监狱生活的电影,但实际却是一部关于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电影。有时我想,其实我们都被围困在一个千年的牢笼之内,我们从未真正冲破牢笼,走向自由过。“困兽之斗”说明了那些没有自由的生命只能不断的进行内耗,在有限的空间内争夺各种资源。有一些阶段人们以为推翻了监狱,其实只是换来了一个新的典狱长、一批新的狱卒;有一些阶段条件极其艰苦,大批犯人被饿死,人们只能得到有限的配给食物进行果腹;有一些阶段监狱的伙食改善了,待遇提高了,人们错觉的以为自己比那些监狱外的人们生活的幸福。

在这片土地上,我似乎很难找到一篇关于自由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有的只是描述关于监狱生活的苦难、争斗和相互抱怨,从四大名著到民国文学,乃至现代,莫不如是。而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却让我震惊于一个被困于笼中之人的毅力、智慧,以及那种冲破藩篱,向往自由的内心渴望。这是一种文化、一种信念、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

路在何方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机会选择一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每个人脚下也都有一条通往自由和光明的道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肖申克;每个人都能够用自己的信念和力量去寻求自由。也许暂时寄人篱下、也许暂时困顿不堪、也许前路坎坷荆棘,但只要心向光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自由之路。

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所有的不合时宜,不能与时俱进的事物都会被时代淘汰。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急速发展,随着AI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人类目前正在经历从工业科技革命向人工智能革命的蜕变中,这将是人类发展历史的又一个里程碑。那个人口红利的时代终将过去,那个勤劳致富的社会终成过往,那个成功学的世界终将崩塌,人类社会将从数量取胜向质量取胜的时代发展,人类终将获得更多身体的自由、劳作的自由、时间的自由和空间的自由。

-end

警惕美联储降息
庖丁医命 2024-08-22

​​2024年8月8日,据CME“美联储观察”,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28.5%,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71.5%。美联储到11月累计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15.5%,累计降息75个基点的概率为51.8%,累计降息100个基点的概率为32.7%。

全球市场翘首以盼的美联储降息周期似乎马上要开启了。降息,意味着货币流通的闸门打开了,如同天降甘霖,给全球市场注入流动性,似乎可以促进经济的活跃发展,让干渴的鱼儿们重新蹦跶起来。因此,我们看到整个媒体,几乎大部分懂经济和不懂经济的人士都在盼望和等待这个事情。

但,我又要唱反调了。因为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开始,其实是危机爆发的开始。

还是那句话,我不懂经济,也没学过,但我懂常识,懂逻辑,在我看来,那些媒体上的经济学言论都是有问题的,它们或者本末倒置、或者断章取义、或者人云亦云,都没有从经济发展的本质上去理解美联储加息和降息的真正含义和逻辑关系。

经济发展的平衡,最原始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举例:就是货币与商品的一种平衡关系,假如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总量是100个鸡蛋,按照1元/个鸡蛋来估价,那么就需要100元的货币流通来满足购买需求,所以货币有时也定义为一般等价物。基于这个简单的概念,如果鸡蛋数量没有太多变化,而货币进行追加印制,发行了1000元,那么必然货币贬值了,鸡蛋涨价了,鸡蛋会从1元涨到10元/个,这就叫通货膨胀。

随着鸡蛋涨价,鸡蛋的产量肯定会增加,但鸡蛋的购买力未必会增长,因为通货膨胀伤害了消费者,那些本来有1元钱可以购买1个鸡蛋的人,现在连半个鸡蛋也买不起了。而多发行的900元钱流通到市场上,并不可能平均分配给每个人,而是大部分被资本大佬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被赚取了。

比如政府通过降息、印钞来推动股市上涨,那些有上亿资金的大户,每上升10%,就会有几千万的收益,而只有几万几十万资金的散户,每上涨10%,只能获得几千几万的收益,这样一比对,就能很清楚的知道,银行放水、降息最大的受益者是谁了。

也就是说,普通人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工资的增长速度并不能跟上货币印刷和贬值的速度,通货膨胀的最终受益者是那些办企业、搞金融运作、让钱去不断生钱的人。也因此,在过去10年、20年中,通货膨胀让财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极少部分的人在货币泛滥的金融盛宴中囤积了巨量的财富,而普通消费者却要承受商品价格高起,钱越来越难赚、生活质量越来越差的后果。

美国做为一个消费型国家,经济繁荣需要依靠大部分打工人的富裕带来消费,才能让民众满意。因此,在过去1.2年的加息周期中,货币紧缩让美国普通民众手里的钱值钱了,美国人到处去旅游,生活过的不亦乐乎。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加息、货币紧缩都属于贬义的性质,是一个国家经济不好了才会加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按照很多经济学理论上去理解,似乎经济发展需要通过降息、印更多的货币来刺激生产和消费,货币多了,鸡蛋就会涨价,从而增加鸡蛋的产量,获取更多的收益。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明了鸭蛋,开发出了更多消费潜能,也需要投入更多货币来进行生产和促进消费,带来经济繁荣。这就是为什么说技术革命会带来经济繁荣的原因。

但实际上这个逻辑关系应该是反过来的,是因为消费需求多了,想买鸡蛋的人多了,于是刺激了商品生产,厂家生产出更多鸡蛋来供应市场。随着商品数量和总额的增加,也就需要印刷更多的货币来用于商品的兑换。而消费需求的来源在哪里呢?在普通民众,只有普通民众手里有钱了,生活品质和需求不断提高了,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依靠印钱是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的。很多人,甚至很多搞经济学的人本末倒置,连这个根本的逻辑原理都没有搞清楚,连常识都不理解。如果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普通民众赚不到钱,手里没有钱,那么依靠不断印钱来刺激市场的方法只不过是让更多钱流进资本寡头的钱包里,并不断稀释货币的价值,让穷的人更穷。没看津巴布韦都印出了堪比冥币的高面值货币,但这个国家却穷的叮当响。

大家知道为什么美联储将就业率指标做为一个评判经济好坏,决定需要加息还是降息的重要依据吗?以前我也挺奇怪的,这跟我们国家看GDP指标的方式完全不一样呀,一个就业指标有这么重要吗?实际这正是美国人的绝顶聪明之处。就业充分,就说明民众能够赚到钱,也说明企业发展良好,需要更多的人工来保障生产。民众手里有钱,就会刺激更多的消费和消耗更多的商品,企业就需要生产更多的商品来满足需求。这是一个完美的逻辑自洽的经济循环,也是一个评判经济好坏的绝佳指标。

不过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就业率不断下降,这个指标可能还会发生变化,可能会以民众的收入做为重要指标。

当然,这是一个内循环的模式。很多国家可能觉得自己的经济模式属于外循环,比如贸易加工型国家、资源出口型国家等,但外循环其实只是内循环的一种衍生,并不能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假如资源型国家或者加工型国家通过外循环的发展以后没有让民众赚到更多的钱,转化为内循环,那么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只有让民众能够从外循环发展赚到的钱分到自己的口袋里,让民众富裕起来,才能推动内循环的发展。而民众富裕了,自然会要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要求、更高科技的产品要求等,于是企业会更有动力创新和创造更好的产品供给给消费者。企业商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了,也就更加利于出口,站到了世界商品的头部位置,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交换和合作中就起到了主导的地位。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的正向逻辑关系,就是一句话:“藏富于民”,才能引导经济的循环发展。看看美国和西方国家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国穷而民富,政府机构常常因为发不出工资而停摆、就业率指标是美联储判断经济好坏的重要依据、总统选举的承诺中如果不利于民众经济发展,就根本没有机会成功。美国也有外向型经济循环,只不过它出口的都是高精尖商品,并被受益于硅谷的那批创业科技企业和员工。

而很多国家,是将这个正向发展的经济循环模型进行了反向操作。

比如很多资源型国家或者加工型国家,他们在外循环中赚到了钱,但这些钱都流进了腐败企业和政府的口袋,他们通过人为的垄断、市场的控制、高额的税收、廉价的人工等方式,将赚到的钱都用来养活庞大臃肿的政府机关、浪费在华而不实的城市建设中、贪污进层层克扣的腐败中。

所谓“国富而民穷”,国家不产生消费,只有民众才能产生消费,没有了消费,企业生产的商品卖给谁?民众几十年努力在外循环中堆积起来的巨大财富,却没有获得公平的收益和分配,仅仅得到温饱而已。在一个大部分人都挣扎在温饱线,需要每天为了生存拼命奋斗的社会中,任何经济手段或者货币手段都是毫无意义的。

这是一个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错误,是垄断和控制造成的本末倒置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制度性的、观念性的缺陷。在这种模式下,你以为依靠打击腐败,惩治贪官就能改变吗?那么请问那些贪官没收的钱发放给民众了吗?那些钱只不过是从一些人的口袋流进了另一些人的口袋而已,跟你我毛关系都没有,我真不明白这有什么好高兴、好兴奋的?

靠精简机构有用吗?公务员工资少发了,多出来的钱会流进民众口袋吗?相反,那些大量的编外人员离职以后,会成为抢夺民众工作的生力军,让大家的钱更难赚,日子更难过。

靠银行放水,降息、增加流动性有用吗?这些钱会流到民众手里吗?企业会去贷款扩张,生产更多商品吗?民众会产生更多消费,去购买企业商品吗?就算现在外贸又兴旺了,又有大量的外贸订单,又能够产生外循环了,那些赚到的钱会流到民众口袋里吗?也许会有一点,但大部分还是会跟以前一样,继续用来恢复庞大的公务员队伍,继续国有企业垄断、继续贪污腐败盛行,继续一轮又一轮的收割民众的苦力。

可惜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即使全世界市场向我们开放,那些低端产品也早已过剩;即使拥有14亿人口,发明出了房地产这个特殊的商品,但在强大的生产力面前,也仅仅用了几年就产生了房子过剩。

是的,房子做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曾用来刺激民众的消费,用来引导经济的内循环。包括美国、日本等,都在房地产发展模式上吃过大亏。房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居住的功能,也有投资为固定资产的功能,但其本质还是一种消费品,是需要人们透支未来的钱来进行消费的商品。

举债消费、举债投资等于无限扩大了民众的消费力,这必然需要民众有良好和稳定的收入才能支撑这种消费,任何一点经济的下滑、民众收入的下降,都会成为压垮房地产消费的一根稻草。

无限透支消费的后果,必然会带来无限的通缩。日本通缩了三十年,为无限透支房地产发展来进行还债,也可以理解为民众需要通过三十年的时间来积累财富,去还欠下的钱。这30年中民众除了维持温饱,几乎是没有其他多余的消费力,因此政府只能选择通缩,任何刺激都没用。

在一个整体通胀的经济环境中,通缩能够挤爆资产价格,让物价恢复到正常水平,让普通民众手里的钱值钱,能够买到更多的商品;而通胀正好相反,会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当然,有很多观点也认为,通缩会带来经济发展停滞,资产价格下跌伤害了企业的营收能力,那些在高价买入资产的企业和资本会因为通缩而破产,比如房子被高位套牢、股票腰斩等,通缩带来资产价格的重置,企业经营不再盲目扩张,于是就业市场也会不景气,带来失业率提高,民众收入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但问题在于,市场不会无缘无故的通缩,通缩是如何引起的?仔细去想想这里面的逻辑,通缩恰恰是因为通胀过渡引起的,气球只有在吹大了以后才会放气,所有的通缩、经济萧条,都是因为前期的通胀、过渡膨胀以后不得已而进行的放气。因为过渡的通胀必然会导致资产价格高企,货币贬值,民众生活困难,贫富分化严重,如果这时候不选择放气,那么民众就会起来重置这个社会。

因此,所有的经济问题其实都是通胀引起的。对国家而言,是货币扩张引起的;对企业而言,是投资扩张过渡,引起资金链断裂引起的;对个人家庭而言,是负债消费、购买大宗商品、固定资产等引起的。

通胀是一件让人上瘾的事情,它可以让人的财富不断增值,让资产获得丰厚的收益,让经济蒸蒸日上。就像我曾经举例的那些在九十年代就阴差阳错借钱买房的人,随着货币贬值,资产增值,十多年以后房子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当初的借款,他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分享到了资产快速增值的盛宴,不仅白白赚到了一套房子,卖掉以后还有丰厚的利润。

但这种几十年来形成的通胀思维终有掉头的时候,泡沫的不断累积也是风险的不断累积过程。当商品的价值与大部分民众的收入脱节,人们需要用六个钱包,需要用几代人的辛苦打工赚钱才能购买时,那么这个商品也就变成了一部分有钱人的奢侈品。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股票其实也是一种商品,买的是企业股权和价值,是对其未来成长和价值的一种估价。因此,当股价越来越高时,意味着这个商品涨价,消费者(投资者)的货币在贬值;当股价跌下来,意味着消费者(投资者)的货币增值,能够买到更多的股票。

从这个概念去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全球股市近十多年一直在上涨,全球的资产价格一直在高位,美联储近1、2年的加息周期并没有把资产价格打下来,通胀一直在持续。这当然源于疫情的影响以及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因素叠加等导致。那么,在通胀没有降低的情况下开启降息周期,会发生什么呢?

我大概计算了一下,美元指数从2014年的80美元左右,到目前一直维持在100美元以上,表面上看美元这十年时间里似乎还在升值,但实际情况是因为资产价格在不停上涨,使得美元价格也维持在高位。实际如果从黄金的十年走势来看,2014年的国际黄金价格在1200-1300美元左右,而现在的黄金价格已经到了2500美元以上。如果把黄金锚定为最本质的货币的话,等于实际上10年时间货币贬值了50%,资产价格翻了一倍。

我曾经把美联储加息和降息比喻为踩刹车。当汽车行使在高速公路的时候,如果速度太快,就容易失控,这个时候就需要踩刹车了。美联储前期的加息就是踩刹车的过程。但问题是车速并没有慢下来,还是保持着高速运行。如果这时候放开了刹车板,把脚踩到油门上,会发生什么呢?

和股票一样,同样作为一种商品的房地产,在国内高歌猛进了近三十年,等于商品价格的不断增长和货币的不断贬值。要维持商品价格的增长,就需要不断的投入货币,比如以前商品价格在100元的时候,往市场投入10元、20元就能推升和维持商品的价值,而随着商品价格越来越高,等到1000元时,就需要投入100、200的货币来维持,是当初投入的十倍、几十倍,但民众的收入增长没有这么快,国家的外循环收入增长没有这么快,于是房地产价格只能见顶,回落。

目前美国的股市,乃至全球的大部分股市也是同样的逻辑。随着股市股票价格的不断推升,要维持和推升股市,就需要注入比以前更多的流动性。降息会带来货币的贬值,会让民众的购买力下降,会推升各类资产价格乃至生活用品的价格,让民众的整体消费能力降低。随着货币的贬值,为了维持必要的生活水平,人们就会卖掉股票,从股市抽取流动性;资产价格上涨,也会推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经营,也会卖掉一些(如股票、基金)等流动性较好的商品,来获得现金流。未来,在多重合力的作用下,最终会形成流动性枯竭,像房地产市场一样,开始见顶,回落。

任何商品的不断上涨,都会像推着雪球上山一样,雪球会越来越重,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才能推动雪球。一旦跟不上后续的力量,或者长时间停留,都会引起整体性的塌方和坠落。

虽然说美联储是一个独立机构,但我觉得很难不受各类政治势力和财阀势力的影响。美联储今年一直憋着不降息,其实也是在观望,是否有降息的必要。但是那些资本大佬不干了,持续的紧缩必然的损害他们的利益,就像上面说的,资产价格每下跌10%,他们就会有巨大亏损,要维持股票价格,就需要更多的资金去不断推升。

还有那些政客们,恰逢大选,大多数政客其实根本不懂经济,只知道给民众承诺投入更多的货币,增加流动性刺激市场,让民众能够赚更多钱云云;再加上各个主流媒体的造势,一直在影响着美联储加息与降息的决策。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美联储能够不受外界影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那么我估计这次美联储降息会非常短暂或者幅度微小,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行动。这样一来,等于美联储看到资产价格太高,认识到降息没用,还会损害民众的利益,于是继续对资产价格施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高企的资产价格回落。

无论哪种降息方式,对全球股市和很多爆炒起来的资产价格都是危险的,其区别在于,如果降息幅度太大,释放过多的流动性,就属于被动刺破泡沫,引起硬着陆;如果象征性降息,主动去刺破资产价格的泡沫,那就是软着陆,对经济的危害会小很多。

到底会是哪种方式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经过了多方博弈之后,降息周期终于临近了,美联储的脚终于放到了汽车油门上。接下来会怎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警惕美联储降息​​​​

发布于 浙江
分享到:
没有账号?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