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就在大学创业;
1995年毕业后没有选择包分配,而是孤身前往广州;
2003年开始房地产开发;
2006年和以色列上市集团成立地产合资公司,2008年把其中一块业务卖给纽交所的上市公司;
2010年,全家移民加拿大。
而他的公众号“孤独大脑”,也经常探索关于人生的深度难题,成为思想的盛宴和迷宫。
但他却说,自己更喜欢“践行者+思考者”的人生体验。对于时代的浪潮,既愿意投身其中,又谨慎地保持一定距离。
关于成功,他只是更乐于探索和分享罢了。
最近听说他被邀请在得到开了一门新课,名字就叫《人生算法》,要和你一起探索属于你的核心算法。
我很感兴趣,他这套算法,如何能让人跨越出身、智商、背景、运气,过好自己这一生?
什么决定了人的成功?
我问老喻,在人生的一系列算法中,哪一个决定了人能否成功?
答案是:找到可复制的能力内核。
很多人成功靠的是运气,不是实力。运气消耗光了,成功也就走远了。原因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能复制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老喻说这个内核有两个特点,特别重要:
第一是内核要足够简单,这样才可以大规模复制。
海底捞的内核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是它变态的服务,是你要求打包一片西瓜,它给你打包一整个西瓜的热情;是你在排队等位时,服务员会主动为你做美甲的惊喜;是你一个人独自用餐,会在你对面摆放一只玩具熊的体贴……
是的,服务态度好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可是为什么许多店学海底捞的极致服务,学着学着就学死了呢?
海底捞你学不会,真正让你学不会的,是它的系统能力。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海底捞做的是火锅生意。
火锅是大众都爱吃的,有很多顾客。不仅是很多顾客,还是很多回头客。
而且火锅有办法解决中餐最大的问题,不能标准化。
中餐讲究手感,做菜时油温要八成热,放盐要少许……可是多热叫八成热?多少才是少许?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中餐店非常依赖厨师的水平,很难实现大规模复制开店。
但是海底捞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用标准化的底料实现了对味道的品控,又用中央厨房提高运营效率,保证菜品新鲜,还构建了一整套数字化管理系统。
海底捞选择可复制的品类,还有可复制的标准化运营,加上能构建成系统的变态服务,形成了海底捞真正的能力内核。
——
我很赞同老喻关于“可复制能力内核”的看法。其实我也有一个类似的观点,也是很多人经常问我的问题,如何实现从0到1,从1到N?
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就是在问:如何摆脱运气的影响,一步步走向成功?
但是成功不是从0到1,从1到N,真正的完整路径是:从0→0.1→1→10→1→N。
为什么?
每个人都有灵光乍现的时候,发现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找到一个未被解决的痛点,这时创新的火焰被点燃。
这就像上帝突然摸了摸你的头,未来一下子撞进你的眼睛里,起心动念的瞬间变成喷涌而出的灵感。
成功的万里长征,终于走出第一步。
这是从0,到0.1的跨越。
为什么只是0.1?因为这只是想法。
能把想法变成产品,才是实现0.1到1的跨越。
有了成熟的产品,就来到老喻所说的寻找“可复制的能力内核”,把一次成功,复制成多次成功。
这个阶段,是从1到10。
啊?不是从1到N吗,怎么才到10?
不仅不是从1到10,而且我要告诉你,下一个阶段,要从10退回到1。
因为要去验证这个可复制的能力内核是否正确。要小范围的试错。
一把就能成功的,是天才。但我们绝大多数都只是普通人,试错才是最保险稳妥的策略。
从10退回1,是在对比中提炼总结,找到真正的可复制性。
这个阶段,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尤为重要。如果找错了,复制得越多,死的越快。恰恰是进一步万丈深渊,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我们费尽周折,终于找到“1”的能力内核时,终于可以四散开花,像细胞分裂一样,从1到N。
借助资本杠杆、团队杠杆等工具,一路狂奔。
所以从0→0.1→1→10→1→N,才是从0到1,从1到N的完整路径。
“可复制的能力内核”和“从0到1,从1到N”,都是成功路上的方法论。
成功如果都靠运气,那么就过得太业余了。
哪一套模型更容易成功?
我问老喻,既然成功有模型,那在如此多模型中,哪一种更有效?
其实我更想问的是,你的成功模型和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和瑞·达里奥的原则,有什么不同?
只看他们的模型,可以吗?
老喻告诉我,芒格和达里奥的模型,是一种“平行”关系。一次性把所有招法平铺在你的面前,你需要什么就拿走。
而他自己的模型,是一种“上下”关系,是逐渐进阶的过程。他搭建的个人进化系统,类似于围棋里的段位制,让人一步步从初段小白成长为九段高手。
我很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
他说不管是芒格的模型,还是达里奥的原则,其实都有一个隐含的基本前提假设,学习者是一个成熟的个体。
他们假设你是一个理性的人,你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你是有了足够基础准备的人。
你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思考系统,他们能帮助你打磨的更高效,让你提升到更高的段位。
他们是让你从60分提升到90分,从优秀走向极致。
可是很遗憾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目前还是非理性的,是盲从的,是还没有做足准备的。
我们不是60分,我们可能是不及格。
如何独立思考,在我们的教育中实际上是缺失的一块。大众也是相对没有实践经验的大众。
在过去40年,我们虽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基本上还是属于机会导向,是红利,是机遇,是运气。我们可能从没认真思考过关于系统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看完芒格和达里奥的书,觉得特别好,很有道理,但就是用不上,不知道怎么用。
这不是他们写得不好,而是我们没有准备好。
假如说我们享受的是思维模型的知识火锅盛宴,这两人提供的就是一盘盘特别好的菜,这些菜很好吃,很有营养。
但是,但是,等你要吃的时候,竟然发现,餐桌上连一口锅都没有。
我们连锅底都没有,就想要吃火锅,想来是特别好笑的。
他们的智慧,是散落的珍珠,他们默认我们手上拿着一根线,自己能串成精美的项链。但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两手空空。
老喻说自己想做的,是先帮助大家建立一套系统思维和能力,找到那根线。
——
老喻还说,当我们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对这两人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因为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的理解是错误的。
他们更多的不是教别人如何成功,他们是教我们怎样防止失败。
以芒格作为例子吧。芒格实际上是一个科学主义者。科学主义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特点,就是证伪思维。
大家会觉得他的多元思考模型是很多很多兵器,我们不断充实自己,从头到脚,一直武装到自己的牙齿。
不是的。
他的思维模型,是用来证伪的。这些思维模型不是为了支持你的决策,是为了打击你的决策。
当我们做一个决策时,如果用芒格的思维工具来找支撑,那可能就用错了。
他是要你来证伪自己,这些模型是检查清单,你一项一项对照自己是不是哪里可能做错了。
这么多模型,是这么多不同的切面,一刀一刀切下去,最终切割成一颗漂亮的钻石。
但前提是,你手里本来就要有一颗钻石。
如何实现跃迁和升级?
我问老喻,既然成功有方法论,形成系统的思维那么重要,我们要怎么训练?从哪里开始?
他告诉我,拆解到最小单元,从最简单的闭环开始。
就像我们观察生物时,不能用肉眼看,要用显微镜看,层层拆解,看到细胞的纹理和切片,甚至要研究到DNA的层面,才能对本质有理解。
怎样算是研究到本质?
老喻说自己在加拿大学习高尔夫时,教练不仅仅是教他最基本的动作,帮助他练习,更是把他击球的动作都录了下来,然后用软件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进行分析。
分解到最微小的每个动作,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
那么在成功道路上,拆解到最微小又最有效的成长闭环是什么?
他告诉我,是感知-认知-决策-行动。
第一环节是感知。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首先要从外界去获取信息,这时你要充满好奇心。
第二环节是认知。你要把各种可能性都罗列出来,评估每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这时你要能保持灰度,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哪怕是你不喜欢的。
第三环节是决策。你必须作出黑白分明的选择。即使你没有把握,你也要发出清晰的指令。
第四环节是行动。你就变成了一个坚定的执行者,就像闯进了瓷器店的大象,要勇往直前地完成任务。
就像生物的细胞和DNA一样,它很小,很不起眼,很容易被忽略。但就是这样最基础最原始的单位,构成了人庞大的躯体。
——
我很同意老喻的观点。很多人常常由于一个闭环没有做好,就开始暴躁、失望。因为决定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心里预设了结果,而没有达到时就会很恼火。
可是他们忘记了,人生是一系列的决策过程,只做对一道题没有用,要有能力去应对人生一系列的复杂难题。
一次完美,换不回人生的成功。
次次完成,才有机会迎来人生的圆满。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向下挖到最深,从认知到行动,完成一个闭环,复盘,再完成一个闭环,一环套一环,迎来螺旋式的上升。
老喻把这个闭环总结为“好奇感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疯子行动”。
如何应用在实际生活里?
当我们了解成功有方法论,也搭建了自己的系统,日日不断的训练之后,要怎么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指导个人和企业的成长?
当我们一无所有,白手起家的时候,什么东西最重要?
老喻说,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找到自己的内核最重要。
他说自己当年在广州时,接触到一个朋友。这人中学都没毕业,就跑去广州打工。
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找个工作挺难的,三番五次之后,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或者说在很多人看来,甚至不能算是一份工作,只是有点活干而已——打电话拉广告。
这是一件特别无聊、枯燥还受气的事,好声好气的问候,经常被别人粗暴的挂断,有时还被恶语相向。
但这位老兄的长处就是特别有耐心,钝感力特别强,一个电话不行再一个电话。
他曾经把电话打错了,打过去那个人根本就不是目标客户,对方几乎不可能投放广告。但他还是坚持打了将近大半年的电话,硬生生用固执打动了对方。
后来那家公司的老板,还专门请他去给他们的销售做培训,去讲怎样攻坚这种不可能拿下的市场。
过了很久之后再听说这个人,他还是一直聚焦在当初的行业,在专业领域越钻越深,最后竟然成为了一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
不过他当了总经理之后,最喜欢做的还是当初那件事情,打电话。
所以,我深刻感觉到,一个人乐此不疲的地方在哪里,就是他的优势和天赋所在,可能就是他的内核。
——
找到内核之后,是增长,是复制,形成只属于自己的复利。
巴菲特老先生对于“复利”的描述,最深刻也最形象: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当我们好不容易攒起一个球,就要不停往下滚。
滚雪球的时候,怎样能不偏离方向?怎样能越滚越大?
老喻说很简单,延迟满足和持续学习。
但正因为这两点太简单,以至于太多人做不到。
延迟满足意味着不被眼前的利益影响,但偏偏很多人贪图蝇头小利,雪球滚到一半就不知道滚到哪里去了。
更可怕的是,有些雪球会倒回来滚向自己,最后把自己砸死。
持续学习更是一种长期主义,学习就是那条湿湿的雪,长长的坡。
——
我问老喻,还有吗?企业不可能基业长青,人也很难一直成功,怎么办?
涌现,转型。找寻下一个成功。
听到这两个词,我就深有体会。特别赞同。
我是海尔公司的战略顾问,海尔转型时,就用涌现的逻辑,用“生儿育女”的方式,在企业内部推行“小微企业”的制度。
把7万人的庞大组织,去掉1-2万人的肥肉后,打散成2000多个小的生命体。从此他们不再是大公司的螺丝钉,他们只为自己创业。
海尔找出其中最有潜力的团队,通过资金支持,管理培训等方式提供帮助,好的苗子还能进入加速器,加速孵化和成长。
也许张瑞敏有一天会唏嘘不已,怎么会是“他”成功了,真没想到!但这都不重要,海尔这么多子女,哪一个成功,都会是海尔的成功。
这就是涌现的战略。涌现的前提,就是系统。用系统之力,涌现未来之美。
个人也是一样,涌现的逻辑,就是用“整体战胜局部”。
老喻说成功很难设计,但是系统可以设计。当系统一直壮大发展,终有一天会跨越临界点。跨越,就能跨界。转型,就会成功。
最后的话
所以,整个人生算法,就是不断进阶的进化系统。
从最简单的闭环开始,在一件件小事上积蓄力量,找到自己的内核,实现增长和复利,滚出自己的雪球,最终涌现出美丽,开花结果。
如果有人说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那这个人几乎说的是“成功学”,是“鸡血”。
如果有人说,你要科学的努力,就有机会可以成功,那么说的就是“方法论”,是“科学”,是“鸡肉”。
方法论是如何提高,是真正能获得能量的鸡肉。鸡肉不在汤里,不在血里,更不能有毒。
告诉你有梦想就能实现的是鸡汤,告诉你努力努力努力的是鸡血,告诉你什么都别管,我的就是最好的是毒鸡汤,告诉你如何进步的才是鸡肉。
有一款游戏特别火,就叫“吃鸡”。每个人都想大吉大利,但是在追寻成功的路上,要科学吃鸡。
网上还有人说了这么一段话,特别有意思:
当你发现有一个人,你说什么他都能够理解,沟通很顺畅,你也很享受那个过程,好像找到了人生伴侣和soulmate。 但你可能只有1%的可能性找到了soulmate,99%的可能性遇到了一个情商和智商都比你高的人,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对你使用向下兼容。
这段话的意思是,认知的确分了层次和段位,低段位的人常常很难理解高段位的人,高段位的人看低段位的人却清清楚楚,如同透明。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往高段位走。如果三个月之后不觉得自己三个月之前傻得不得了,那意味着自己根本没有成长。
成长,带来成功。
希望每个人都能早日达到九段的高度。那个时候我们再回看过去,会淡然一笑,选择向下兼容之前的自己。
然后我们也会眺望未来,距离成功越来越近,真正跨越出身、智商、背景、运气,用科学的成功方法论,成为人生的赢家。
-第一篇End-
另篇:
听过“老喻的人生算法”,你知道他还有套“创业算法”么?
那么,问题来了~
怎么折腾才能对人生有价值,对创业有帮助?如何基于一个洞见,选择创业项目?创业是小概率事件,怎样才能较低成本地试错?
这些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试着在35岁前成功实现财务自由,50万+粉丝的“孤独大脑”公众号作者,未来春藤教育科技公司CEO喻颖正的“创业算法”中找一找。
01
老喻是一位古老的创业者,从1998年就进入房产行业,进入之后他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人脉、技术和资金,那怎么撬开这个行业的大门呢?
经过思考和研究,他判断在房地产知识资源整合领域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并且写作是他的优势,就先从一本书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现代房地产经典营销全录》(1999年),当时这本书不仅畅销几万份,更扮演了流量的角色,基本覆盖了国内90%的开发商,构建了当时行业里较大的数据库。
2000年,互联网开始在全球生根发芽,老喻认为互联网技术将给房产行业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于是借助在房地产书籍、咨询等业务深耕多年的积累,上线了“决策资源”网站。很快这个平台就集结了整个房地产上下游大量的人员,继而成为了房地产行业资讯平台。
在积累了大量的行业资源之后,老喻转战房地产投资开发领域,开发了多个城市房地产项目,其中知名的项目有奥林匹克花园、成都的凯丹广场等等。
从1998年到2008年,决策资源老喻运营了十年,2009年,老喻把决策资源转让给了上海易居,后来这个公司并入新浪乐居,在纳斯达克上市。
老喻在35岁之前实现了财务自由,此时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老喻全家决定移居加拿大温哥华。
在加拿大,老喻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读书、思考,并且立足于“元认知”,开始了“孤独大脑”公众号的写作。
从2013年到2016年,“孤独大脑”处于自娱自乐状态,直到2017年,他写了一篇文章《被放弃的“概率权”》,让阅读数一下子涨了很多。后来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罗振宇,经过罗振宇在【得到】上,连续几次提到了“加拿大朋友老喻”之后,“孤独大脑”公众号的粉丝在半年之内涨到了30万左右。
现在“孤独大脑”公众号的粉丝是50多万,在人群分布上,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北京接近6万,上海4-5万,深圳3万多,杭州2-3万,可以说“孤独大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商业价值,也有很多商家找到老喻,提供公众号变现的途径,但是作为一个“爱折腾”的人,老喻还是希望去做更有挑战、更有野心的事情。
02
这个更有挑战、更有野心的事情就是“未来春藤”项目。
很多人好奇老喻为何从“坐着电梯”的房产行业,跨界到“每天打水”的教育行业?这个答案,用老喻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创业一定要解决问题,要么解决自己的问题,要么解决他人的问题”。
其实,老喻既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孩子的教育),也要解决他人的问题(中国普通家庭的教育)。为什么要解决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初衷源自于他这些年内心涌动的“这不公平”的情绪。
2010年的一个下午,在温哥华科学馆,他带着孩子旁听了一堂讲给小朋友的物理公开课,上完课之后被深深触动:老师在台上讲课,以实验演示外加互动环节,让围坐的孩子们听得全神贯注并积极参与。这让他想起自己叛逆的读书时光,内心不禁嘀咕了一句,如果我那时候能接受这么有趣的课堂该多好呀。
经过调研,他发现,这些“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早已出现在中国的国际学校和公立名校里,但是绝大多数的中国孩子却把时间花在刷题和应试上了。
所以,老喻认为,这很不公平!他心想,温哥华科学馆的讲座、北美私校的课堂,他们的理念、方法、课件,并不是高科技,复制成本也不高,为什么中国的普通孩子就不能享有呢?
于是,老喻就想做一件“通路”的事情,决定创立“未来春藤”,将未来春藤建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基础设施,用很低的成本,公平地、快速地传递到亿万普通家庭的手中。
基础设施的意思是,一个孩子从小长大的教育过程中,其实有很多标准化的、通用的知识,但这一类的知识过去是碎片化的,往往很多家长都会踩一个坑。所以,未来春藤想沿着一个孩子的0-18岁的成长路线图,升学路线图以及学科路线图,做成一个结构化的、数字化的、智能化的共享知识库。
同时邀请各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告诉家长为什么及怎么做。比如孩子想学编程,就可以在“未来春藤”学习编程通识课,老师会梳理行业内的编程课,分析每个课有哪些特点,孩子可能有哪些收益,学习路线应该是怎样的。
对于个性化部分,“未来春藤”将于今年6月搭建了一个“超级家长”体系,也就是让同类型的有经验的孩子家长,来帮助有类似状况、类似挑战、类似问题、类似背景的孩子。
低成本,主要体现在“未来春藤”的商业模式上。“未来春藤”采用会员制模式,一年365元,一天一块钱,有点像Netflix的订阅制,通过不断增厚用户的价值,再不断增加用户量来分摊它拍片的成本,和用户之间形成共赢状态。
从2019年开始,未来春藤采用了类似樊登读书会的渠道模式,这多多少少借助了“孤独大脑”的影响力。根据老喻自己的统计,有30%-40%的渠道代理,是因为信任“孤独大脑”作者而加入的,当然另一方面也认为未来春藤项目不错。
老喻坦言,“其实这件事挺冒险的,就像如果你做一个股评家,你同时还要去炒股,就很冒险。不过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重新出发、重新思考。”
03
作为一个古老的创业者,老喻更能深刻体会到,创业成功是个小概率事件,创业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人是会受挫的,所以老喻建议,创业一定要想清楚初衷和定位。
因为假如你的定位是谋生,那这个项目不行,就再想办法做别的。但如果你就是想发笔财,这就像在赌场押注一样,评估体系就会变得特别脆弱。
所以,创业如果你想发大财,那这件事的成功率应该小于1%。但假如你的确很想创业,而且很喜欢这件事,成功率可能就上升到5%。如果你不把这件事叫创业,就当做谋条生路,这个成功率就上升到10%了。
正因为创业成功是个小概率事件,所以创业者要不断的学习。曾经有人问老喻,阅读能力重要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你能够快速识别出那本书不值得你看。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每天能从铺天盖地的信息中,快速判断出哪些值得阅读,哪些不值得,很重要。
总的来说,老喻认为,相较于以前,现在是创业的好时机。以前没有风投,没有收购机制,而现在的互联网环境,即便你不是一个全能创业者,没有做成一个全业务的公司,只要在一个方面有优势,也是可能成功的,或者有机会被收购,实现财务自由。
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直接创业,老喻不太建议,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如果当一个洞见和机遇摆在你面前,你觉得一定要去干这件事了,那就开始吧。
谷歌很多项目死了,有些项目你难以想象它会失败,谷歌原CEO埃里克·施密特总结之后发现,这些项目失败虽然是偶然事件,但是必然逻辑是,挂掉的项目大多数是因为没有洞见。
当然即便你基于某一个洞见,也要警惕一种现象,就是“伪创业”。有个人告诉老喻,他在某个公司做某件事,leader特别差,公司也很差,没什么前途,他有一个好想法,就想自己创业。
老喻是这样回应他的,“你现在用一种鄙视的态度来看你的leader,是不对的。因为你的leader还在付给你钱,帮你学习。假如你真的想创业,你可以用创业的心态来做手上的工作,而且你还不用承担风险。如果你可以做到足够优秀,你可以马上跳出来做自己的事。如果你在一个给定的环境里,没办法做到,我觉得创业也会很难。”
所以,为了降低试错成本,老喻认为,如果你想创业,不妨在所在的公司来一个“虚拟创业”。
假设你是一个公司的创始人或者合伙人,你会怎么做?你能不能真的像一个创始人那样去做事,像一个创业者那样愿意付出、愿意思考,愿意花掉你的时间,愿意牺牲你的一些东西?
-第二篇end-
评论0